3D打印骨骼成功应用 他为患者脱下金属“铠甲”
发布时间:
2021-11-12
这些年,骨科医疗技术的进步,内固定器材的作用功不可没。过去,病人骨折后,往往要长时间躺在床上,通过打石膏或做牵引的方式让局部骨骼保持稳定,慢慢愈合。到上世纪80年代后,内固定金属器材逐渐进入临床,可帮助患者进行骨骼结构重建,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。然而,受传统工艺所限,也只能生产一些或圆或方的规则形状内固定金属器材。在人体脊椎上,以结构最为复杂的寰椎和枢椎为例,其形状怪异,传统内植物显然无法适应人体骨骼的复杂结构。

这些年,骨科医疗技术的进步,内固定器材的作用功不可没。过去,病人骨折后,往往要长时间躺在床上,通过打石膏或做牵引的方式让局部骨骼保持稳定,慢慢愈合。到上世纪80年代后,内固定金属器材逐渐进入临床,可帮助患者进行骨骼结构重建,大大缩短了康复周期。然而,受传统工艺所限,也只能生产一些或圆或方的规则形状内固定金属器材。在人体脊椎上,以结构最为复杂的寰椎和枢椎为例,其形状怪异,传统内植物显然无法适应人体骨骼的复杂结构。
用3D打印技术打印“骨骼”, 让掌控3D打印的工程技术专家也大吃一惊。毕竟这是打印一件形同骨骼的内植物,没有经验可以借鉴。
刘忠军想要研发的首个内植物就是人工枢椎,但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。医生和工程师的语言并不在同一个“频道”上。医学专用术语和解剖名词,工程师听不懂;计算机和工程专业语言,医生也难以理解。
小小的人工枢椎,其骨骼解剖结构非常复杂特异,无论刘忠军怎么画图、讲解,都难以让掌控3D打印的工程技术专家理解其外部图形和内部构造。几轮沟通后,刘忠军灵机一动,用橡皮泥捏了一节枢椎椎体模型交给技术人员,“就照着这样做。”笨办法反倒很有效,技术人员照此打出样品,又经过反复修改,一个标准3D打印枢椎最终做出来了。
经过这个小插曲,双方的合作默契了起来。很快,刘忠军的团队和3D打印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,每月按时举行一次例会,及时讨论3D打印技术进展规划。
人工枢椎成为研究团队开发的首个“定制化”3D打印内植物,有了3D打印人工枢椎,医生为患者切掉肿瘤后,就可以用先进、可靠的技术修复颈椎的结构。
关键词:
上一条
下一条
上一条
下一条
推荐阅读
2024-08-28
2024-07-04
2022-07-28
2022-01-10